德国医生慕名来杭观摩手术;土耳其国家级媒体点赞浙江医疗团队;法国斯特拉斯堡,中国医生为杭州手术室内的患者远程手术……最近,省级医院在国际医学舞台上频繁亮相,收获多国网友点赞。
精彩的国际亮相,并非偶然。“在‘医学高峰’计划的驱动下,我省公立医院聚焦全球医学难题,朝着建设高水平国际一流医疗机构的目标迈进。”省卫健委合作交流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省级医院的朋友圈不断扩大,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临床技术实践和科研成果受到海外医学界的关注。
7月,德国内脏外科专家阿图尔·雷贝洛关注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长梁廷波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后,专程来到杭州,观摩了一例联合自体小肠移植的胰腺癌根治术。“我希望未来能在德国推广这项技术。”他说,过去,晚期胰腺癌患者几乎没有治愈的机会,这项技术可以做到把肿瘤控制在局部,提升了治愈可能性。
海外人才“走进来”,是浙大一院的常态化机制。仅今年上半年,医院就已经收到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20余家机构的申请,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我们分享了不同的治疗方案、诊疗理念,互学互鉴的过程让双方收获都很大。”浙大一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教学部副主任胡奇达说,交流期间,海外医疗团队会参与院内多学科讨论、病例诊断等活动。
“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既要立足国内,又要面向国际,国际化医学人才是攀登医学高峰、破解临床难题的关键变量。”梁廷波告诉记者,随着中国—阿拉伯国家公共卫生科技合作中心的落户,医院将接收来自阿拉伯国家医疗卫生机构的优秀医师、高级管理人员来院进修。
科技创新驱动下,我省医疗团队克难攻坚,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向“卡脖子”难题发起挑战,一批“国字头”的医疗器械受到国际认可。
当地时间7月2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教授,在土耳其科贾埃利大学医院使用中国自主研发器械,指导两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国驻土耳其大使馆在社交媒体上点赞:“A groundbreaking first!(一次开创性的成就!)”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走出去”,是厚积薄发的体现。15年前,浙大二院心脏瓣膜团队“从0到1”研发了全心脏瓣膜的国产器械体系。如今,由中国自主研发的心脏瓣膜系列产品已经走上德国、加拿大、意大利、阿根廷等10多个国家的手术台。
记者了解到,团队为当地一位主动脉瓣极重度狭窄的患者成功实施了手术。浙大二院心脑血管病院区副院长刘先宝教授说:“这说明,国产器械足以担纲高难度手术。与土耳其同行交流疑难病例,也让我们收获颇丰。”
两年前,经血管植入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落地浙大二院。“实验室聚集了尖端人才和项目,我们完全有底气瞄准全球医学前沿。”王建安相信,国产医疗器械、药物、医疗技术和设施等都将更广泛地走出国门。
作为全国“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浙江的数字化思维也为国际远程医疗的发展插上翅膀。
上个月,在法国全球机器人外科学会的现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梁霄教授借助5G网络操纵手术机器人,给万里之外的一位杭州患者远程手术,在场国际同行赞不绝口。
手术机器人在浙大邵逸夫医院已有11年的“工龄”。2023年2月,医院院长蔡秀军教授团队在杭州操作国内首款自主研发的四臂腔镜机器人,成功为远在5千公里外的新疆阿拉尔患者实施5G超远程国产机器人胆囊切除术;此后,团队还实施了杭州至阿拉尔的5G超远程国产机器人肝脏切除手术等高难度手术,并常态化与我省江山、绍兴、温岭等地开展远程手术、远程联合门诊、远程B超等。
中法跨国远程手术的成功实施,离不开该院在国际化医疗领域的探索。目前,浙大邵逸夫医院与全球35家知名机构建立国际交流合作,累计派出近3000人次出国进修,也吸引3500余名海外专家来院访问。近日,一位来医院访问的美国肾脏病专家称赞中国医疗系统的高效与中国医疗团队的专业水平。
蔡秀军说:“医院将进一步擦亮国际化金名片,与更多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互动,分享中国智慧和经验。”
“出海”趋势下,我省医学人才、医疗技术的国际交流力度持续加大。目前,我省已启动医学创新人才国际化培养三年行动方案,计划选派全省1000名以上医学领军人才、中青年医学人才和管理人才赴国(境)外研学进修。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所长、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院长谭蔚泓看来:“医疗‘出海’体现了医药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也是浙江聚焦‘四个面向’,加快迈向卫生健康现代化的生动呈现,建设‘医学高峰’的生动呈现。”
盛达优配app-股票配资在线-股市加杠杆-配资查询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